关于新加坡艺术市场,你不得不知道的四个最新关键词

今年初,全球艺术圈掀起了一波最新热潮讨论,那就是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SG)。首届ART SG不仅是中国取消隔离政策后亚洲第一个大型艺博会,也是目前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因此备受瞩目。


新加坡引领下的东南亚艺术市场,在新世纪初就曾红极一时,当时苏富比就已在新加坡举办拍卖,宝福德的首个新加坡拍卖在2005年,33 Auction的新加坡拍卖始于2009年。可之后十余年地区艺术机构与活动的“关门潮”(包括苏富比新加坡拍卖、Art Stage Singapore等的暂停)使其一度陷入沉寂。这里的艺术市场基础深厚,只是在等待新的机遇和突破,所以此番声势浩大的ART SG被广泛地视为地区艺术市场的一次重要考验。

博览会的亮眼首秀,让人们看到了“狮城”的新潜力,它所引领的东南亚艺术市场,重要性正在回归。以ART SG的举办为契机,我们从销售情况、艺术品购买力、藏家品味,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重溯新加坡艺术市场的历史与近况。


01
销售火热:国际和本土机构共同迎来新局面

新加坡艺术品交易日益活跃,在首届 ART SG的销售中就有所体现。根据联合早报的报道,在ART SG上,白立方画廊首日卖出17件作品,总值300万美元。卓纳画廊销售超过一半、最终成交总值超过250万美元。在新加坡、纽约和伦敦有据点的Sundaram Tagore画廊销售总额约100万美元,其中包括日本千住博24.5万美元的作品、韩国全光荣的两件作品以19.7万和18.4万美元售出。澳洲画廊Sullivan+Strumpf首日几乎全场售罄。比利时画廊Xavier Hufkens以35万美元卖出张恩利的作品。

尽管有报道提到,现场高价区间作品销售相对困难,但10万美元以内的轻量级交易堪称火热。许多画廊都表示,对于本届 ART SG 的整体表现非常满意,愿意明年继续参加其中。

1.png
ARTSG现场

国际艺术界对新加坡艺术市场的信心,不仅体现在画廊参与短期的博览会上。近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企业在这里新设永久空间,或重启大型交易活动。

1月6日,白石画廊开幕了其在新加坡空间的首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去年上半年开设了新加坡的新空间。主打价格亲民的艺术品及艺术衍生品的Affordable Art Fair新加坡展会,在经历为期3年的告别后,将于今年的11月回归。去年苏富比拍卖行也在新加坡举行了15年来的首次拍卖,这间国际龙头拍卖行暌违多年重回狮城后的首拍,以成交率94%、成交额超估值25%的亮眼表现收官。

就新加坡本身在艺术领域发展来看,它也是东南亚区域最具活力的艺术现场之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机构让这里的艺术生态活跃而面貌多样。以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等视觉艺术区为地标的艺术文化群落,坐拥一众优秀画廊。不少本地画廊致力于挖掘本土和亚洲新锐艺术家,他们构成了地区艺术市场销售版图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2.png

吉门营房已成为狮城打卡艺术景点



02
藏家品味:立足本土,向多元过渡

过去,新加坡和周边地区的藏家品味相对传统,水墨和东南亚现代艺术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板块,但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一部分受访画廊主表示,在ART SG现场水墨作品尤其受到热捧。季丰轩的画廊主认为新加坡人对于水墨作品,特别是现代和当代的水墨作品的喜爱度远超香港。在他结识的众多新加坡当地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都有水墨、书法方面的进修学习,而美术馆内的展品也有很多是中国现代水墨。在去年的苏富比新加坡拍卖中,共50件作品上拍,逾七成为东南亚艺术。其中,高价作品也以东南亚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和欧洲现代艺术家以东南亚文化和自然为灵感的创作为主。

对新加坡藏家来说,支持和帮助更多本土艺术家特别重要。新加坡非常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夫妇Linda Neo和Albert Lim就对此有着深深的责任感。他们收藏了大量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例如南洋绘画风格的先驱Cheong Soo Pieng的作品。他们也购买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Norberto Roldan,他于 2000 年与 Donna Miranda 共同创立了菲律宾著名的独立项目空间 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

3.png
新加坡艺术品藏家Linda Neo 和Albert Lim

除了个人收藏家之外,新加坡也有不少企业热衷于艺术品的收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应该是大华银行了。这家金融公司每年举办一场年度水墨艺术大奖。大华银行自1970年代起开始收藏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以支持当地艺术发展。时至今天,大华银行艺术收藏系列已超过2,400件。

新加坡和周边地区的藏家、收藏企业对于多元艺术类型的接纳度在逐渐变高。在ART SG上,不止水墨作品受关注,如前文所提的许多呈现国际画廊也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而且去年的新加坡拍卖中也出现了一众国际艺术家的身影,包括朱德群、藤田嗣治、方力钧、曾梵志、周春芽、奈良美智等。虽然数量并不多,但依然能够看出,新加坡的市场在慢慢变得更为多元化。

一些在新加坡颇具影响力的藏家,开始花心力在更广的艺术领域。例如根据ArtNews的报道,新加坡藏家郑维荣(Edmund Cheng)就拥有相当丰富的现当代艺术品收藏。他是永泰集团的副主席,也是前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席和新加坡美术馆主席。

4.png

新加坡艺术品藏家EdmundCheng


新加坡电近 200 件艺术收藏品,以新加坡著名和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有许多是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半抽象和抽象构图为基础的风景和自然主题为主;不过同时他们也有一些来自新加坡电信有业务足迹的国家的艺术品,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和菲律宾等。


03
“移民热”与增长的艺术品购买力

在艺术品交易方面,新加坡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优势。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的公共卫生管理表现优异,更使它一跃成为最近三年亚洲最受欢迎的移民和旅居目的地之一,地区艺术品购买力也因此迎来新的增长。

地理上,新加坡位居东南亚的中心,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这里的旅游业、服务业成熟,国际交通非常发达。经济方面,作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净值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有4,200名之多,净值10亿美元以上的富翁近30名(Knight Franck 2022)。

新加坡的金融和商业也辐射到了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这里长期汇聚来自这些邻国的财富群体。而面对新冠疫情,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先放开的国家,吸引不少看准这片区域市场的国际企业进驻。据汇丰银行预测,2030年新加坡将成为亚太地区国内百万富翁占比最高的国家。人才和资本的迁入,不断为狮城的艺术市场注入全新的血液。

5.png

汇丰银行基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人口司等数据预测,2030年新加坡的百万富翁(以美金计算)数量将占国内人口的13.4%


永乐文化的创始人表示,他在新加坡参与ART SG的一周时间内,接触到了很多来自内地和香港的移民,他们当中不乏对中国当代艺术乃至国际当代艺术充满兴趣,甚至已经参与到当地艺术市场中来。而这一些人群,很可能是未来帮助新加坡艺术市场更上一层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拍卖行也迎来了许多来自这里的新藏家:去年上半年东南亚新晋买家对佳士得的贡献为2021年同期的3倍之多。苏富比东南亚藏家人数近五年增长75%左右。


04
利好的文化政策与税收制度

一个地区的艺术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毋庸置疑,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雄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曾经聚焦提升本国文化内涵,并参考纽约和伦敦的发展模式,想要将自己定义为国际化的艺术中心。

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NAC)一直以来都提供大量经费,支持艺术文化发展。公共拨款支持艺术家发展事业,资助国内的文化措施和艺术展览,包括2006年举行的首届新加坡双年展,2008年政府资助成立新加坡艺术学院,2013年推出新加坡艺术周,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落成开馆。1996至2015年间,每年付费看展览和演出的入场人数从75万人增至190万人。2018至2019年,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仅在捐赠、补助和奖学金上就投放了超5,000万美元。

6.png

新加坡美术馆


税收制度方面,新加坡非常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艺术品。根据现行规定,向获得国家遗产委员会批准的博物馆进行捐赠,且艺术品经国家遗产委员会认定值得收藏时,捐赠者可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扣除的比例为捐赠金额的250%,即向博物馆捐赠的艺术品经博物馆或国家遗产委员会评估确定价值为10万元,可以获得25万元的所得税税前扣除。该政策旨在助力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但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


05
新加坡会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下一个中心吗?

ART SG的成功举办以及日趋开放的文化品味、移民带来新资本等利好因素,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这里的艺术市场,但短期内新加坡不太可能取代香港成为亚洲最繁荣的艺术市场中心城市。

新加坡和香港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毗邻的地理位置上,也反映在高净值人群的密度和政府政策上。两者似乎都是培养艺术市场的肥沃土壤。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来看,香港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生态,而新加坡无论交易规模还是藏家数量,都尚不能与香港匹敌。

一个市场的培育,并不是一个艺博会、一场拍卖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要将它与香港的艺术市场作比较似乎还为时过早。更重要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的文化和而不同,艺术市场也和而不同。长期以来,新加坡是将东南亚艺术推向国际的重要领地。毋庸置疑的是,新加坡作为东南亚艺术市场的一颗明珠、亚洲艺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更持久和深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