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访:学长学姐给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建议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的兴起,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更多元的就业机会。


但是,时临“最难就业季”,究竟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往往也成了艺术院校毕业生们的一大难题。


本期,艺术市场通讯邀请了一些毕业于艺术院校或专业的“学⻓学姐们”来谈谈自己的经历。他们的年龄、学术背景、所处地域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志向大相径庭。


他们或是艺术家、策展人,或是美术馆、艺术公关等领域的专业者,又或者回归院校专注学术——他们的自我思辨和经验积累或许能给应届生们启迪。


*受访者按首字母排序

学长介绍

陈轴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毕业时间:2009年


陈轴是一位工作与生活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综合影像,绘画和写作等领域。他的创作围绕着囚禁和解放,一方面描述当代生活中的死亡属性,同时以幽默的方式拆解固有经验,释放世界本来的不确定态。他的首部长篇电影《模仿生活》曾于2017年获得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新视野奖、韩国 DMZ 电影节亚洲视点奖,并入围第 61 届伦敦电影节。后一年,作为艺术家的他入选了ArtReview Future Greats 2018。


陈轴个展“镜子不久后将在世界上消失,第一章”,Cc 基金会,中国上海(2020)|图片来自chenzhoustudio.com

对话陈轴


Q:您认为天赋、机遇、努力这些因素对职业艺术家工作的影响分别占比多少?

A:天赋70%,机遇30%,努力70%。


Q:作为青年艺术家,会常常为“生存”感到焦虑吗?

A:还好,个人物质要求低。


Q:学校里习得的东西对您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如果是技术,那它对我创作的影响就是我会使用这个技术,比如剪辑和拍摄。


Q:作为学长,您对同样想成为艺术家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A:想要最快得到收获,就要不计回报的给予。


学长介绍

黄勖夫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毕业时间:2017年


黄勖夫一手创办的X美术馆于今年六月初在北京正式开馆。X美术馆创始人的身份之外,他还是美国新当代艺术美术馆(New Museum)最年轻的国际理事,且曾任M WOODS木木美术馆的联合创始人。另外,他曾作为收藏家于2017年上榜福布斯艺术与时尚行业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物榜单。


黄勖夫创办的X美术馆外景 | 图片由X美术馆提供


对话黄勖夫


Q:毕业之后您对艺术行业的认知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我是学艺术史的,所以对艺术一直都有非常原始的热爱,从毕业后我就会更加想要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及我在艺术行业的经验挖掘更多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我对艺术行业的认知也是随着自己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具体,也逐渐有了更为宏观的判断。艺术行业需要新鲜血液,不仅是艺术家,艺术从业者,也需要更多有号召力的年轻人一同把这个行业往前推进。


Q:从木木到X美术馆,是什么吸引您一直在美术馆行业里?

A:我觉得创立X美术馆是我一直的愿望,能为中国艺术家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中国有非常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需要被更多行业内外的观众所认识,也需要更多国际上的关注度,所以我也会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的创作是纯粹的,我希望能保护这份创作者的纯粹,推动整个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Q:您从事美术馆工作多年,您建议毕业生进入美术馆工作之前需要有哪些积累和准备?或者说,您认为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A:对于毕业生来说,我觉得首先需要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热爱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其次在毕业前我鼓励大家多去尝试这个行业内的不同领域,多去实习、实践,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前做好规划。如果说很了解美术馆工作内容了,那就往这个方向努力,脚踏实地去做事情。做任何事情责任心对细节的把控都很重要。


Q:您非常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那么对于想要往艺术家方向发展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A: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信念感,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保持忘我,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次信念感是需要很坚定,艺术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我希望年轻艺术家们或者说艺术系的学生们能够多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在,可以多去体验当下生活,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及领域,体验新鲜的生活方式,能把这些新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


学姐介绍

金怡

毕业院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

复旦大学(学士)


金怡于2018年创立了Philo Art,专注于艺术内容的传播推广和营销思考。公司创立至今,已与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博览会、大型展览等进行合作。近期,Philo Art持续推出“Philo Art 艺术传播与营销”系列文章,借此分享并讨论艺术机构优秀的营销资讯和案例。


“Philo Art 艺术传播与营销”系列文章 | 图片来自Philo Art公众号


对话金怡


Q:在艺术行业求职时有什么“自我营销”的诀窍吗?

A: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我反而不建议“自我营销”,在艺术行业里真诚和靠谱反而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要懂得一切工作都是需要脚踏实地从最基本、最看似琐碎的事情做起来的,而不是一来面试就说我最希望做策划的工作,我想参与策展。


Q:在艺术行业创业前需要重点做哪些准备和积累?

A:锻炼自己的行动力,然后准备好勇气(哈哈)。


Q:在公立艺术机构工作的经历对于你后来的创业有哪些帮助?

A:我很感谢我之前工作的艺术机构赋予我的专业性和眼界,当时离开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在那里的四年好比是又读了一次大学。


Q:你对择业迷茫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有什么建议?

A:迷茫和焦虑是任何阶段都会面对的状态,所以不要担心自己的迷茫,接受自己的迷茫吧,从自己可以做的小事先做起来,坚持继续画画、坚持继续写作或是坚持继续翻译,而不是“坚持”一直迷茫。


学长介绍

蓝庆伟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士)


蓝庆伟是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美术馆管理及美术馆学研究、现当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的工作。曾任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执行馆长,广汇美术馆副馆长。


蓝庆伟《美术馆的秘密》新书发布会现场,2020 |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对话蓝庆伟


Q:当今“策展”的概念不断在更新,这也对策展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您眼里,成为一名策展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A:策展人常常是一个展览中思想的发动机、问题的解决人、执行的平衡者,与后两个要素相较,思想的发动机更不可或缺。


Q:新时代下的策展人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A:简单地说,“今天”充满着机遇,但这样的说法适用于每个时代,挑战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是难以捕捉和控制的,策展工作也是难以重复的,我们需要的是尽最大可能去做好每一次展览,最大的挑战和机遇都在于自我


Q:从您刚刚离开学校到真正成为策展人,对策展工作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吗?

A:正如前面问题所说,“策展”在不断更新。因此这些年来我对策展工作的认知没有太多的变化,不论面对何种展览类型——对过去的梳理、对正在发生的呈现或是对未来的敏感。在更多时候,策展是一项研究工作,只是呈现方式不同而已。


Q:作为前辈,您对想成为策展人的毕业生有什么职业规划上的建议?

A:策展人这一职业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是我们难以简单的对其进行概括与描述,她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策展人个体的差异也在不断拓展着策展的边界。


换句话说,在策展人的行业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如:独立策展人、机构策展人等,立志成为策展人的毕业生需要首先确定“成为什么类型的策展人”,并持续向这个方向努力。


学长介绍

马学东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硕士)、

鲁迅美术学院(学士)


马学东现任嘉德投资投资部总监,同时也是国内艺术市场资深理论专家。他曾任《艺术财经》杂志艺术品投资分析员,上海证券报艺术财经周刊撰稿人以及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执行总监。


对话马学东


Q:您如何看待职业选择上的学术性和商业性?

A:选择发展方向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天赋和优劣势,对职业规划尽早作出判断,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Q:对艺术相关专业的同学而言,学术上的深造(读硕、读博等)对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A:读硕士、读博士是个人知识、技术越来越精专的过程,能为职业生涯提供一个相对高的起点,通过深造还能积累更多元的社会交往——这对职业发展很重要。但是,学历上的高起点不等同于能力上的高起点,工作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能力。


而是否深造,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例如,对于艺术商业、艺术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通常在硕士阶段的知识储备就比较完善了,因此国内艺术管理专业设置仅到硕士为止。


Q:从您当初离开学校,到您进入嘉德后,对艺术行业工作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吗?

A:通过2006年在嘉德的实习,我对嘉德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多年的艺术市场研究后,我更注重企业内部人员和业务倾向上的变化。从内部观察,能更深切地感知到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动向。


Q:作为艺术市场专家,您对青年艺术家作品进入市场有什么建议?

A: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有人持续收藏,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保持宠辱不惊的态度很重要。因为艺术行业追求长线发展,起点的高低,不代表后期发展的良莠。有句老话叫“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因此,在艺术行业,定力很重要。


艺术家,是一个艰难的职业。若想取得世俗的“成功”,那么一要坚持、二要天分,三要机会,四是不要急于求成,最后,要不忘初心——始终要保持创造性,因为艺术永远在求新求变。


学长介绍

张正霖

毕业院校:台湾东海大学(博士)、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


张正霖原任台湾艺术银行执行长,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高层次人才引进)、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十届荣誉理事。他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兼任教授,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交换教授等。张正霖曾赴荷兰莱顿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张正霖参加“结构与创新:2019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 |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对话张正霖


Q:您如何解读当代年轻人择业迷茫的普遍现象?

A:摸索的过程是必然的。


对于艺术生态或者艺术产业,在求学的时候就要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早做准备,谋定而后动——每个节奏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反之如果仅是顺势而动的话,你可能会发现10年后的你被今天的你背叛了。


同学们可以多向老师、业界的前辈请教,通过实习切身体验业界的工作状况,摸索产业结构等等,这样就会有效地缩短“迷茫期”。


Q:作为央美老师,您见证了许多毕业生从“象牙塔”步入社会,您如何看待从艺术院校毕业后转行的行为?那些离开艺术领域就业的同学大都选择了什么样的行业和职业,艺术专业教育对他们后来的工作生活还有什么影响吗?

A:即便进入商业公司或政府单位,大部分人的工作内容还是跟艺术相关的;但是在其他行业有所成就的同学也不少。他们接受过人文熏陶,怀着对艺术的热爱。有些人在别的行业成功之后又变成了艺术收藏家——艺术管理教育培植了不同的苗子


回想起来,我自己以前艺术相关院系的同学和朋友,也不是每个人都留在了艺术行业。但是如果坚定地走适合的路,努力耕耘,最后有成就的也不少。所以无论选择如何都要有自信。


Q:对于有志于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A:立志在高校做学术研究的同学,首先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现在的学术圈是高度国际化的竞争场域,好的研究能力(包括研究能量)是最根本。不仅要了解全球范围内专业的发展状态,也要有自己的志向,成为在知识上有所贡献的学者,甚至专业领域的引领者。


我自己也有过较丰富的业界经历,点点滴滴,这对后来回到学校变成专职学者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建议立志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也可以适时先到实务的场域去历练,这将有助于发现和澄清研究问题。


学长介绍

周大为

毕业院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毕业时间:2007年


同时身兼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JINGART艺览北京博览会和Cc基金会创始人的周大为近期又有了一个新身份——iag艺术院线创始人,带着这个头衔,他成为了当下上海热门打卡胜地TX淮海开幕新展“野蛮院线”的主要策展人。


“野蛮院线”开幕现场 | 图片来自网络


对话周大为


Q:在艺术行业创业前需要重点做哪些准备和积累?

A:不建议在毕业初期就去创业。因为这个行业比较讲究资源、关系、经验,所以先工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比如可以进入不同的艺术机构,去了解流程和整个产业的运作方式。


Q:在艺术行业创业赚钱吗?

A:单纯为了理想很难生存。要维持经营,终究还是需要参与买卖、进入市场。而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Q:您觉得,做画廊的时候应该情怀优先还是利益优先?

A:要平衡。有好的情怀才能坚持;但是没有利益,更没法谈情怀了。


Q:做艺术圈中“斜杠青年”是什么样的感觉?

A:这个倒是没什么感觉,太忙了,没有空去有感觉。


Q:您对有志于经营艺术品生意的青年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A:理想是长期的动力。同时也要理解商业逻辑,从商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用职业的素养和态度去对待这项工作


艺术市场通讯对此次接受采访的“学长”“学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黄勖夫的照片由Valentino Garavani提供外,其他受访者照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