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追捧的黑马艺术家——乔治·康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如果你有关注近几年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拍卖市场和艺博会中各位艺术家的销售表现,你很难不注意到一位艺术家的名字,那就是乔治·康多。




市场又一匹黑马艺术家



2019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家乔治·康多(George Condo)的销售成绩堪称首屈一指,总成交额超过300万美元,多件作品分别在三个画廊卖出。其中新作《Orange and Green FemalePortrait》(2019)在Spruth Magers展位上以75万美元售;Skarstedt画廊带来的乔治·康多的作品《The Day I WentInsane》(2019)以120万美元售出;Almine Rech画廊带来的《Boy in Striped Shirt》(2011)也以120万-140万美元之间的价格售出。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销售最受欢迎的海外艺术家TOP10


乔治·康多的优异表现甚至给画廊进入新市场提供了免费的宣传。AlmineRech画廊创办于1997年,是巴黎和布鲁塞尔重要的画廊之一。但内地藏家对这家画廊却知之甚少。此次巴塞尔售出了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乔治·康多的一件过百万作品,帮助画廊取得很好的销售成绩与关注度。


从个人价格指数来看,自2000年迄今,乔治·康多的价格指数从不到800点急速上升到2900多点。特别是2017年7月-2018年6月这一年间,乔治·康多是表现最为优异的在世当代艺术家之一。4900万美元的年收入让其晋升至全球排名第四位,仅次于巴斯奇亚、多伊格和斯汀格尔,而前一年,他仅以1300万美元的收入排名全球第19位。


▲乔治·康多的价格指数,数据来源:artprice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康多的作品持续在纽约、伦敦和香港拍出高价,TOP10纪录也在快速更迭,总成交额直线上升,比2017年高出两倍有余。按拍卖品已售数量来看,2018年也是乔治·康多行情态势最好的一年,2016与2017年数量持平,2018年突然猛增,拍卖已售作品数达上百幅。


▲乔治·康多年总成交额,数据来源:artprice

▲乔治·康多拍卖品已售数量,数据来源:artprice



乔治·康多是谁?



如此突出的市场表现,不禁让人好奇这匹黑马的来历?乔治·康多1957年出生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他的本科就读于马萨诸塞大学,主要学习音乐和美术史专业。大二时,乔治·康多独自前往波士顿,加入了当地的摇滚乐队“The Girls”,并在当年的一场演出中认识了对他绘画生涯甚至是对他人生有过重大帮助的朋友之一的巴斯奎亚。


▲乔治·康多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时的纽约有着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在巴斯奎特的建议下,康多决定搬到纽约真正的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那之后的两三年,他一边在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工作室工作,一边在东村多个画廊做展览。同时一直与巴斯奎特、安迪·沃霍尔、凯斯·哈林等人致力于推动绘画的复兴,并提出了其创作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人造现实主义 (Artificial Realism) ”。


到底什么是“人造写实主义”?对乔治·康多来说,写实与想象从来都不是两极,而是他创作的碰撞点。美国波普文化对他的影响,变成了画中被“肢解”的人物肖像,这些人物图像,大都又来自于欧洲大师们的经典名作。


渐渐地,乔治·康多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艺术家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技法被他运用至当代油画的创作中。那些古典主义的肖像名作也被他加入进新兴的图像符号,重新组合后,在他的作品中完成了一次次的升华。


▲乔治·康多《TheInsane Psychiatrist》


在乔治·康多的作品中,那些扭曲的、不自然的人物形象,既不像达利一般来自于梦境,也不来是自于药物引起的幻觉,而是康多对日常生活荒谬化的处理。“他们都是一些你不愿意花大把时间去盯着看的人——他们不是什么杂志的封面人物。”乔治·康多说,“人群从地铁里出来,其中一个坏脾气的老太太正粗鲁地推着身边的小伙子、想要从人群中找到一条路,于是引发了某些奇特的争吵——这种类型的表达对我来说要有趣得多”。


用海沃德画廊总监拉尔夫·鲁戈夫的话来说,康多的画作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探索”。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对一系列古怪的虚构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似乎都在互相竞争,看谁的面相最惊人。其中包括2002年的《The Insane Psychiatrist》和《TheSecretary》。同时将把18世纪的法国肖像画和连环画融合在一起,也帮助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观众。例如作品《弗兰肯风暴》的灵感来自毕加索1960年画的一个女人的头,但她的耳朵显然是模仿米老鼠的。


▲乔治·康多《TheSecretary》


另外康多对艺术史大师的痴迷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向伦勃朗、卡拉瓦乔和戈雅,以及毕加索等现代大师都致敬过。例如,其作品《黑色昆虫》的灵感便来自于胡安·米罗;作品《运动中的人物》则会让人想起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风格。


▲乔治·康多《黑色昆虫》



从不被理解到学术、市场双重认可


虽然乔治·康多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绘画风格,但人们对康多作品的兴趣,也曾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宕起伏。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具象绘画几乎需要依靠强行推销,很多人都不理解具象绘画的意义所在,乔治·康多的艺术市场之路也很难开拓。


▲乔治·康多《The Happy Banker》


后来乔治·康多徘徊于多家画廊(康多与佩斯画廊、Simon Lee画廊、Skarsdedt画廊和SprüthMagers画廊都有过合作),事业生涯极不稳定,并未被市场过多的注意到。直到2011年乔治·康多在纽约新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乔治·康多:心理状态” 的职业生涯中期回顾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此次展览首次集合呈现乔治•康多过去二十八年艺术生涯中超过80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乔治•康多以创作多产而著称,本展以独特的概念形式紧凑地选取了他从1982年到现在的作品,并以主题和风格分别组成章节来突出他的艺术探索历程, 展览也体现他创作生涯中的特别理念尤其是人类外貌表情所传达“心理状态”的能力。当时艺术批评家们对这个展览纷纷大声叫好。此次的汇报展览,让康多轰轰烈烈的回到了学术界的视线内,虽然并没有立刻在市场上引起价格大涨,但在学术界反响极好。


▲“乔治· 康多:心理状态” 展览现场


2016年,康多在德国的贝格鲁恩博物馆举行了个展“对抗”,博物馆用28个展厅将康多的作品跟馆内的20世纪艺术藏品放在一起,通过与毕加索、马蒂斯的对话,更深层的阐述了他创作生涯的历程。

2016年对于康多来说是个丰收期,他不仅举办了一系列口碑甚好的博物馆展览,而且作品也取得了亮眼的市场表现,拍卖价格位居前15位的作品中,有5件为新入榜作品。


▲乔治·康多《压缩IV》,2017年以400万美元价格成交


不仅如此,各大美术馆及公共收藏也陆续加速度收藏康多的作品。迄今为止,蓬皮杜艺术中心,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古根汉姆,惠特尼美术馆,MoMA等各大国际美术馆都纳入了康多的作品作为馆藏。有了权威性美术馆的认可,意味着康多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奠定,这也使他的作品价格更加稳固。



欧美、亚洲双市场纷纷追捧
是自身魅力也是时代机遇



乔治·康多丰富的绘画创作在喜剧和悲剧、古怪和美丽、传统和创新、滑稽和可怕之间游走,在吸引观者目光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不安的情绪。同时他善于从经典大师处汲取灵感,例如委拉斯开兹、爱德华·马奈、巴勃罗·毕加索等,并将它们与美国波普艺术元素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题材风格的作品非常受欧美藏家的喜欢。


例如其2010年的作品《曼哈顿脱衣舞俱乐部》。在这件作品中,充分的展现了康多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融合了不同的艺术家元素。主题让人想起图卢兹•劳特雷克的《红磨坊》或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2012年,这幅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3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创下了这位艺术家当时在拍卖会上的最高纪录。


▲乔治·康多《曼哈顿脱衣舞俱乐部》


康多的市场还不止局限于欧美。Almine Rech画廊在巴塞尔上谈到,“乔治·康多在美国市场很受欢迎,亚洲市场也紧随其后。”


除了自身不断蜕变、发展的绘画语言之外,康多能在近几年占据市场重要地位,某种程度也得益于具象和表现主义的回潮——亚洲藏家偏爱这样的具象作品。就如纽约空间总监Paul de Froment所说,“他的作品往往透出性感并色彩丰富。据我观察,亚洲藏家偏爱这样的具象作品。乔治·康多的作品中还有一丝毕加索的影子,我们都知道亚洲藏家很爱毕加索。这些都对乔治·康多的亚洲市场有所助益。”


▲乔治·康多《Red Head》


现在的康多站稳了亚洲和欧美两个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随着康多在市场的优越表现,更多人参与到他的市场推广和追涨当中。2017年,富艺斯为康多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George Condo: The WayI Think”,在美国巡回展出,并作为2018年2月纽约拍卖会的图册封面;2018年3月,苏富比继续接力,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时间举办了一场康多与毕加索的展览“Face-Off: Picasso / Condo”。该展览以“两位天才的相遇”为宣传口号,大举提升了康多在香港的知名度,康多也在此期间取得了不错的拍卖成绩。


纽约佳士得拍卖行负责战后及当代艺术的副总裁兼专家安娜•玛丽亚•塞利斯也说,“如今康多的市场表现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对乔治·康多而言,不管是公众的追捧,还是市场对它的认可,都无法阻挡他蓬勃生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