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银行”=商业银行+艺术业务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CollectionsCo.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随着“艺术”+“金融”的口号响起,“艺术银行”的概念就在国内蔓延开去。然而此“艺术银行”非彼“艺术银行”。


通常,国内会将开设有艺术相关业务的银行都称之为“艺术银行”,如JP摩根大通银行、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及星展银行等,并与加拿大艺术银行、澳大利亚艺术银行等一并讨论。而这之间的概念是否一样?最初“艺术银行”的概念是什么?


▲加拿大艺术银行购买的画作




欧美“艺术银行”=商业银行+艺术业务吗?



在百度百科词条中,对“艺术银行”概念释义的部分这样写道:中国于2006年由墙美术馆引入该概念,目前开设艺术银行业务的机构有:墙美术馆艺术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公共艺术银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艺术银行、今日美术馆艺术银行等。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类型:有开设艺术银行业务的艺术机构、有开设艺术业务的商业银行,也有由政府出资牵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双舟指出,“艺术银行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容的经营模式:一种是商业性艺术银行(Art Banking);另一种是非商业性艺术银行(Art Bank)。从经营主体角度而言,一个是专门的金融机构;另一个则是政府支持的文化艺术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双舟




“艺术银行”的概念最早源于加拿大。1972年,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创作,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The 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艺术银行——加拿大艺术银行(TheCanada Council Art Bank)。在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下,由艺术银行购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再将作品销售或租赁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或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从交易中获得运转资金来支持艺术发展。


这种以政府出资、参与推动、扶持艺术文化事业的非盈利性行为被认为是欧美意义上对“艺术银行”概念,也是刘双舟教授所说的“非商业性艺术银行”。


而另一种被国内也归入为艺术银行的“商业性艺术银行”,他们的艺术业务是源于银行高端客户对艺术品或艺术资产配置的需求。银行为了迎合和满足这些高端客户的需求,主动提供与艺术品相关的服务。最初是银行邀请艺术专家陪客户参观画廊、艺术博览会和拍卖会,并提供买卖咨询,之后业务逐步扩展到整个艺术金融业务。而这已不是欧美意义上的“艺术银行”了。




▲艺术银行里的画作收藏




艺术银行的宗旨是通过投资盈利吗?



在国内,商业银行从事艺术业务通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许多报道中,民生银行被认为是国内最早吃“螃蟹”的艺术品银行。2006年底,民生银行开发出第一款与艺术收藏品挂钩的资产管理产品。2007年7月18日,民生银行国内首只艺术收藏品理财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面世。随着募集资金到账,民生银行开始涉足“艺术银行”领域。


据介绍,民生银行推出的“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投资期限为2年,预期年收益率为0%-18%,在投资门槛上突破了以往理财产品5万元起步的惯例,最低投资金额必须速到100万元,并且要以10万元的整数倍递增。该产品属于标准的高端理财产品,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投资领域前沿,为客户提供了参与艺术品投资的机会,使客户感受高品住生活模式;二是较高的理财收益,通过参与目前最具成长潜力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投资,分享高价值投资回报;三是合理的收益结构,引入艺术顾问公司,进行专业性投资安排,客户优先年收益率18%,四是理想的投资期限,期限短于常规艺术品私摹基金,2年后客户可以收回本金。获粹回报;五是较低的投资风险,由银行、信托,投资顾问共同参与项目运作,操作模式完备,并实现三方监管;六是人民币投资,人民币收益,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可能的环境下实现人民币的投资收益。


▲民生银行也有在做艺术支持,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便是由中国民生银行全额捐资建立



而欧美的“艺术银行”,作为公共项目,宗旨是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发展,而非盈利。通常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让非官方文化艺术机构购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转售给政府机关、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从而获得运转资金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


▲顾客可以尽情的在艺术银行里挑选自己满意的画作



据加拿大艺术银行理事长亨利(Henry)介绍,“加拿大艺术银行通过购买加拿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将之租借给各地的客户,使办公场所和公共空间都能接触到加拿大艺术家的作品,从而支持和推广加拿大当代艺术家,使更广泛的受众接触到加拿大当代艺术。它租借的艺术品适合面对公众和私人部门的办公环境,客户辐射加拿大境内外。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机构,它用挣来的所得通过同行评估机制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最终支持艺术家的创作。”



▲加拿大艺术银行将画作租赁给各类公共空间



另一家艺术银行典范——创建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比起其他欧洲国家的艺术银行有着更明确的“建行”宗旨,即鼓励和支持富有才华的、年轻的、崭露头角的澳大利亚艺术家创作更多优秀的当代视觉艺术作品,同时通过这些作品的收购、交流和展出让更多的澳大利亚民众欣赏到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使这些作品不断升值,“艺术银行”再用获得的收入投入到澳大利亚艺术事业的发展中。


秉承这样的原则,澳大利亚艺术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始终从发掘艺术家天赋和保护艺术家利益出发。比如始终坚持从一手市场购买作品,也就是直接从艺术家组织、艺术家画室或画廊购买,绝不从拍卖行等二手市场购买。因为通过后种渠道,艺术家不可能得到全部收入。其次,在购买作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艺术家的天赋和创新意识,而非作品的潜在升值价值。如某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获得成功并升值,“艺术银行”作为最初的支持者,使命已经完成,从此不再购买该艺术家的作品。




欧美会把“瑞银”和“摩根大通”称为艺术银行吗?



在国内艺术金融圈,常把JP摩根大通银行、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长期从事艺术投资业务的欧美老牌金融机构,视为艺术银行的典范。但事实上这些机构并不会如此自称,只是表示自己有开展艺术银行方面的业务,以及会支持艺术事业而已。摩根大通银行就表示,自己并没有单独开展艺术银行业务,而是将其置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私人资产管理。并且,欧美也并不会将这些银行称之为“艺术银行”,若你将“JPMorgan”或“UBS”与“Artbank”一同输入搜索词条,将会一无所谓。



▲德意志银行



刘双舟教授也指出,“这种模式其实属于传统银行开展的与艺术品有关的金融业务,与加拿大艺术银行没有传承关系,只是人们习惯上也将其称为艺术银行。”然而这种称呼方式很容易使大众混淆。艺术银行与商业银行推出的艺术类业务在参与主体、目标宗旨、运营方式、资金来源等各方面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两个概念不应混同讨论。但对于欧美老牌金融机构在开展艺术相关业务方面,他们丰富的经验与多元的业务结构依然值得国内商业银行所学习。


瑞士银行的艺术相关业务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艺术研究业务、艺术交易业务、艺术管理业务、结构解决业务和艺术平台业务。瑞士联合银行有一支具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顾客服务团队,专门针对实力雄厚的收藏家提供收藏建议与买卖评估。而瑞士联合银行本身对艺术品的采购则作为机构的内部收藏,在提高银行公众形象、吸引高端客户的同时,也在长线投资中实现套现功能。而且瑞士联合银行几乎不发行艺术品投资产品,如果高端客户涉及艺术品遗产分割、艺术品保险、艺术品基金规划等项目,需要艺术品估值、修复、资产配置、遗产划分、捐赠等指导时,瑞银艺术银行就为其提供资产管理性质的配套服务,目的并非买卖赚钱,而是加大顶级客户对机构的满意度和黏性。



▲瑞银是巴塞尔艺术展全球主要合作伙伴



摩根大通银行的艺术相关业务建立在其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经验之上。艺术品与珠宝、航空器、船只、古董汽车等一起归入在私人资产之中。摩根大通银行对这些个人资产提供财产管理和增值、财产转移、信托、财产保护等服务,同时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会和捐赠”业务。它持续探索将艺术品的投资潜力和财富增值相结合,为高端客户提供基于艺术品的资产投资组合。这些发展经验已成为众多全球顶尖商业银行效仿和借鉴的典范。


▲JP摩根大通银行



中国有欧美意义上的艺术银行吗?



近十多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艺术品租赁的分支机构,多多数已夭折,或是只停留于概念,推行十分困难。2006年底,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徐汇区政府共同筹建公共艺术银行,是内地最早的艺术银行萌芽,通过公益性质的艺术品购买和租赁,对原创艺术予以支持。2007年4月,北京首家艺术银行诞生。随后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把艺术银行概念扩大为艺术金融,上海的民营美术馆如证大和商业画廊如香格纳也先后试水了艺术银行业务。但多数停留在概念上,几乎没有实质性成交,或理论与实践上遭遇很多问题不得知难而退。



▲第二届“墙报艺术家”颁奖典礼,墙艺术执行董事苏晏女士正在发言



而台湾艺术银行可以说是中国现行的以欧美“艺术银行”模式在运作的代表,它是亚洲地区继韩国之后第二家由政府主导的艺术品银行。据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原台湾艺术银行执行长张正霖介绍,2013年“艺术银行”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一个代表政府收购台湾本地艺术品的机构,艺术银行将会通过购买和出租展示那些在民间具有潜力但尚未有很高知名度的视觉艺术品,推动、鼓励台湾的艺术创作。


台湾艺术银行通过“流通”的方式,将台湾本土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带进社会、公共领域和市场,既可鼓励艺术家创作,也可令更多本土艺术家被收藏家、策展人和艺术欣赏者发现,使艺术市场更为活跃,使民众不再只是在美术馆看到艺术创作。目前在台湾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少政府机关、机场、医院和企业租赁了艺术品银行的作品,为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



▲台湾艺术银行作品保管空间,图片来源:台湾艺术银行,©国立台湾美术馆



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在“艺术银行”计划上,第一笔资金投入了7000万元(新台币,约1200万人民币下同),其中3500万用来购买台湾本土有发展潜力而尚未有高知名度的视觉艺术品;另外3500万用来建设放置艺术品的库房以及人事等其他行政费用。艺术银行虽然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想要实现自我营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便是艺术银行代表——澳大利亚艺术银行,也是经过了12年的运营才终于实现了盈利。面对如何收回成本,张正霖教授表示,首先台湾艺术银行并没有将购买艺术品的资金算入成本,“第一批我们花了3500万元购入艺术品,把这笔钱看做国有资本,现在只是这笔钱变现成了艺术品,资金本身并没有流失。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维持日常运营的费用,这样来看,成本就低了很多。”张教授解释说,“澳洲的艺术银行之所以那么长时间才能自负盈亏,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购买艺术品的费用也算入了运营成本。”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原台湾艺术银行执行长张正霖



对于目前中国内地是否有欧美意义上的艺术银行的问题,张正霖教授表示,“目前尚无,但各种业务还是有人在操作。”


虽然中国和欧美意义上对“艺术银行”的定义并非完全一样,但无论是作为政府公益性项目的“艺术银行”,还是从事艺术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非商业性艺术银行不仅支持了艺术家的成长,而且增加了公众接触艺术的机会。商业性艺术银行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商业银行的客户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从鉴定、收藏和保管到贷款、抵押和信托的一系列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