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孙国胜:艺术金融创新亟需学术支持

11月9日,由ART陆家嘴峰会组委会、上海国际收藏论坛组委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共同主办,上海观介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艺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上海华幸传承家族办公室咨询机构联合承办的“ART陆家嘴-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成功举办。论坛现场,金融与艺术等各界精英共同探讨“艺术与投资”“传承与配置”等话题。


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ART陆家嘴组委会秘书长、观介文化总裁、《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分享他从一个中国最早创立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的美院学生,之后在艺术市场领域学习、工作十余年的经验与心得,以及建立艺术金融创新平台的初衷与规划。

image005.jpg

▲观介文化总裁、《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


从艺术史到艺术市场


艺术市场通讯:我们得知您本科读的是央美的艺术管理专业,据说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潮的专业。


孙国胜:我是200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史系,实际上我们这拨人赶上了中国艺术高校大幅扩招的时期,我们上一届有55人,我们这届80人,而下一届增加到了100人,之后再没扩招反而收缩了。我们读到大二的时候大的科系发展成了独立学院,艺术史系就变成了人文学院,下设美术史专业、文化遗产专业和艺术管理专业。我们读艺术史系读到大二,大三的时候我和一部分同学就进入了艺术管理专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的第二届本科生,其实当时很多人并不清楚艺术管理是什么。

image007.jpg

▲中央美术学院原校址校尉胡同5号


艺术市场通讯:那分系的时候您为何从三个专业中选择了它呢?


孙国胜:事实上也没有太想好自己要干什么,但我希望自己学习的方向是开放式的,所以打算先了解一下当今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艺术管理比其他两个专业更靠近我的想法。


艺术市场通讯:进入这个专业后参与过什么印象深刻的项目吗?


孙国胜:到了2006年,当时我们的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老师牵头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当时我跟着赵老师进入中心工作,进行了非常扎实的数据的研究。赵老师当时启动了一个项目,根据梅摩指数的模型,进行艺术市场收益率的研究,呈现一件作品反复成交的历史线路图。这个工作小组里的十几个同学做了大半年,分析中国书画以及当代艺术作品的历史拍卖数据。后来因为技术原因这个研究没有持续下去。

image009.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


艺术市场通讯:是缺乏数据来源吗?


孙国胜:其实不是。中国书画的一些作品没有名字,拍卖的时候有时以题跋作为名字,有时取前3-4个字。所以一幅画可能有很多名字。也有同名不同画的,例如黄胄的《五驴图》我们就发现有一百多幅,所以要拿大图,一件件比对看细节是否一致。为了避开上网的高峰时段,我们就趁其他人睡觉的时候在凌晨工作。


艺术市场通讯:最后这个问题有没有阻碍团队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孙国胜:靠这种人工的对比,很难做非常准确的数据采集,再加上后续的数据维护工作存在很大问题,这项研究没有持续下去。但至少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美术史上有很多画派,比如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等,每个条目下面会有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家。而我们通过收集工作了解到很多以前在美术史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中小名头的艺术家,在市场上找到了他的痕迹,学习了他们的主要风格,并且有机会了解到了自中国有拍卖以来的拍卖市场概况。所以说市场研究其实也在给美术史的完善提供参考范本。


中国艺术市场的报道者


艺术市场通讯:您开始学习艺术管理的时候,社会大环境对艺术市场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孙国胜:中国的艺术市场是2003年后开始井喷式发展的,例如798就是在那个时候起来的。以前的国内的艺术及文博机构并不受大家重视,因为当时大家对于文化艺术的关注并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市场的刺激使艺术生态发生很大变化,画廊的兴起、美术馆、展览的增多,也加大了机构对人才需求。2006至2009年又是一个节点,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意义上腾飞期。2006年3月31日,苏富比首次在纽约举办亚洲当代艺术专场,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在海外举办拍卖专场。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120号》当时拍到了超过97万美金。那个时候全球范围内作品拍到百万美金的当代艺术家也为数不多,所以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家跻身国际当代艺术拍卖一线的行列中。此前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无人问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一直活跃于地下。所以这个事件背后是一个积蓄已久的集体期待。“四大天王”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拍卖价格起来以后,真的给这个行业带了很大希望。

image011.jpg

▲张晓刚《血缘:同志第120号》


艺术市场通讯:您后来开始从事艺术市场报道的工作,是否也受上面提及的这些“好兆头” 的影像影响?


孙国胜:早期自己学美术史,我们在学院体系里了解外面的情况,觉得经典的东西才是人类精神的凝结,对当代艺术并不了解。我的心路历程也有一些变化,就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积累和改变一些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当时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与今日美术馆出版的《东方·艺术财经》(《艺术财经》杂志前身)合作,此外还负责了《上海证券报》的“艺术财经”版。我也有幸参与了当时的报道,上面提到的这些事件我们都报道过,2007年毕业以后我也留在《艺术财经》杂志,开始了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有一次我跟赵力老师交流,作为“新手”,我不免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深刻。但赵老师说,我们作为艺术史专业出身,去做艺术市场的报道,其实基础是好的。他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当时从艺术市场的现象报道的工作着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了解市场的动向。我们逛画廊、看拍卖,在一线的工作中积累资讯、提升分析和观察能力。当时中央美院的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应该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的学术机构。


艺术市场通讯:离开《艺术财经》之后,您又到了《芭莎艺术》。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化艺术杂志,《芭莎艺术》这些年也是历经了很多坎坷。由于成本高,受众小,单纯的艺术类媒体生存非常困难。


孙国胜:没错,杂志即使能够盈利,它的天花板也是很明确的——基本只有活动、广告两种收入;而且如果抛开新媒体,杂志本身的传播性和篇幅都很局限。

image013.jpg

▲《芭莎艺术》杂志


艺术市场通讯:可是最近我们听说您主编的《芭莎艺术》又复刊了。现在我们常见的艺术媒体发展模式有媒体+电商、媒体+画廊等等。那复刊后的《芭莎艺术》打算如何发展呢?


孙国胜:事实上我们现在的规划也不是靠杂志挣钱。杂志复刊,主要还是想建立一个文化艺术的IP,深入到艺术产业里面。现在我们规划中的有“芭莎艺术中心”和“家美术馆”,跟商业体和住宅结合,可以落户很多商业体和社区,甚至作为文娱项目跟政府旅游部门合作。从下一期开始我们还将推出一个系列专题《大使谈艺术》,希望跟各个国家连结起来,把中国的东西带出去,外面的东西带进来,同时促进人员流动,去参观学习。让《芭莎艺术》成为更广阔的桥梁。让它成为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杂志。艺术可以来到大家的身边。事实上当下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具有媒体属性,汽车、酒店、共享单车等都是载体也是媒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大流量就是大媒体。到最后实际上变成对于人的争夺,对于人的时间和注意力的争夺。


深度试水艺术金融


艺术市场通讯:目前您也在进行艺术与金融跨界的尝试。上星期您主持的“ART陆家嘴-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举办的非常成功。那么您创办的观介文化与ART陆家嘴,以及艺术金融峰会之间有何联系?


孙国胜:观介文化今年刚刚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它的目标是开展艺术金融创新业务。公司战略的第一步是创设“ART陆家嘴”品牌。而该品牌本年度的首要大事就是举办“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峰会的宗旨是为艺术金融相关领域的各类人士提供交流研讨平台,发掘深化合作的潜能。在本届峰会上,来自银行、保险、信托、家族办公室、学术机构等各个领域的行业领袖就以“艺术与投资”、“传承与配置”为主题,探讨了类别细分下的艺术金融前沿问题。

image015.jpg

▲“ART陆家嘴-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 现场


艺术市场通讯:论坛晚宴上,观介文化和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商业管理工作室还举行了“传承与创新艺术跨界LAB”启动式,签约共建“艺术财富管理研究中心”。LAB启动/中心成立的初衷又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规划?


孙国胜:这个“LAB”成立的初衷是想用艺术与金融、科技、地产等各种领域进行各种尝试性、实践性的合作。第一个具体的计划就是观介文化与央美的艺术商业管理工作室共推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共同在艺术金融方向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

image017.jpg

▲“传承与创新艺术跨界LAB”启动式


艺术市场通讯:我们听说观介目前也在筹备艺术游学项目,目前项目进展如何?


孙国胜:课程、师资和参访的具体方案还在陆续讨论中,因此最终没有在这次论坛推出,希望多一些时间思考、商定细节后再做推广。总的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游学带领观众到艺术的现场去了解和获得知识。因为对于非艺术行业从业者来说,直接面对艺术品、艺术家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比上课更强烈。所以想规划一个全球艺术的学习+实践项目。


艺术市场通讯:在当前艺术金融创新热潮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进行各种跨界尝试,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孙国胜:目前大家对艺术金融领域的热情很高,这是好事。但作为专业人士,我们也希望大家冷静地看待,仔细评估和分析其的潜在的阻碍和解决方案。艺术金融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首要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论坛上的专家也提到,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懂金融的很少懂艺术,而懂艺术的又不懂金融;其次,在大环境方面,鉴定、估值、保险、流通性等也在制约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之所以与学院结合,就是为了打开艺术与外部的渠道,为外界提供专业技术上的支持、建议和服务。


快问快答


Q:您近期在读什么书?

A:我在手机上看《哈佛中国史·宋代的转型》


Q:您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是谁?

A:有很多,比如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中我喜欢丰子恺、日本艺术家中我喜欢池田彻也,美国艺术家中我喜欢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Q: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

A:打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