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西班牙艺术大师,胡安‧米罗(Joan Miró)在长久而丰富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尝试挖掘日常事物中的诗意与艺术性。在以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前卫运动中,他以独树一帜的符号化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也被后世誉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之一。米罗凭借独特的洞察力、充满童真的眼光、多样的艺术媒介以及新奇的个人风格诠释着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跨越世纪,感染着一代代观众的心灵。时值米罗130周年诞辰,与艺术市场通讯一起回顾艺术家的人生旅途,以及蕴藏在米罗创作中永恒的童心。
胡安·米罗,1933,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认清自我力学笃行
1893-1919
130年前的今天,米罗出生在巴塞罗那的一个传统工艺世家,父亲米克尔·米罗(Miquel Miró)是一位银匠和钟表匠,母亲多瑞思·费拉(Dolors Ferrà)来自马略卡岛帕尔马(Palma de Mallorca)的一个橱柜制造商家庭。或许是受到家庭工艺设计经验和传统技能的熏陶,米罗从小就展示出对于艺术的浓厚兴趣,7岁便开始习画。青年米罗虽遵循父亲的指示进入商学院学习,但同时也在美术学院继续进修艺术。
胡安·米罗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无题》,1908,图片来源:Miromallorca
1910年,米罗开始在当地的一家药店内担任会计文员,枯燥乏味的工作与生活打击着他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随后父亲决定将他送去蒙特洛伊镇(Mont-roig)的一处农舍内休养。在这片宁静祥和之地,米罗可以欣赏到金色的沙滩、起伏的海浪、由山石堆砌而成的建筑以及环绕着村庄的橄榄树与葡萄园。这里的景色使米罗着迷,他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的诗意,领略到人类与之和谐相处的魅力,也铺垫了他后来个人艺术风格的成型。米罗至此决定与循规蹈矩的生活告别,走上艺术的道路。
次年,米罗进入弗朗西斯科·加利(Francisco Galli)创办的艺术学校学习。导师发现米罗在描绘现实时遇到困难,于是引导他尝试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方法:先凝视物体,然后闭上眼睛触摸它,最后再画出它。米罗成功地用触摸过物体的双手画出了物体。这一阶段他的作品色彩浓郁且微妙,粗犷的笔触和富有强烈情感的几何线条与形体,揭示了其受到欧洲先锋派尤其是立体主义语言以及野兽派的影响。后来他创作中最具标志性的相关元素“女性”、“月亮”、“鸟类”等也已经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
Street in Pedralbes,1917,纸本粉彩,55.6 x 44.3cm,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以诗为画,迈向成熟
1920-1931
1920年米罗第一次来到了巴黎,并试图在这片艺术家云集之地立足。在那里他接触了前卫艺术运动,也结识了众多艺术界的朋友,其中包括同样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们的长辈此前就相识,而巴黎让这两位“未来艺术大师”正式相遇。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们的追求和而不同。毕加索那时还曾买下米罗的一幅自画像,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73年。
毕加索与米罗在法国穆然,1967,图片来源:SEEMALLORCA
几乎同期,米罗开始接触巴黎文学界的诗人和作家,例如安德烈·布列东(André Breton)、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保尔·艾吕雅(Paul Éluard)等人。后来诗歌成为了米罗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的创作似乎是一种非文字的诗意探索,运用拼贴和手绘等混合技巧完美地契合了艺术家跳跃的思维方式,同时自由的笔触、质感等微妙的元素在抽象世界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这种与东方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意处理方式促使他摆脱了传统美学的束缚,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并逐渐放弃了对现实的模仿复制,逐渐形成米罗自己的艺术风格。
丑角的狂欢(The Harlequin's Carnival),1924,布面油画,90.5x66cm,图片来源:joan-miro.net
1929年米罗与皮拉·胡克萨(Pilar Juncosa)在米罗母亲的故乡马略卡岛举行了婚礼,并在次年迎来了自己唯一的女儿的降生。这一时期他的画风逐渐走向成熟,个人特色愈发浓烈。米罗美术馆馆长马尔科·丹尼尔(Marko Daniel)认为米罗在马略卡岛的经历对他的艺术生涯不可或缺,他强调“米罗三角”(Triangle Miró)的概念:“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为巴塞罗那的米罗美术馆,此地是观看和研究艺术家职业生涯的里程碑;蒙特罗奇揭示了他的根、土地和灵感,也是他创造性追求的出发点和起源;还有马略卡岛,那里有他梦想的工作室,以及他岛上避难多年创作的艺术作品。巴塞罗那、蒙特罗奇、马略卡代表了灵感、建筑、艺术。这三个地标,对于理解米罗作品至关重要。”
胡安·米罗与妻子Pilar Juncosa在马略卡岛的结婚照,1929.10.12,图片来源:Miromallorca
流转多地,初心如磐
1932-1941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米罗携家人再次来到了法国,并一直生活到了1940年。这一阶段他的创作发生显著的变化。艺术家内心的焦虑替代了此前的欢乐与幸福,画作中经常出现黑色背景。《排泄物前的男女》(Homme et femme devant un tas d'excréments)便是此时期艺术家内心体现的重要示例:错位的身体姿态和手势暗示着现实中双方不可能完成的拥抱;富有表现力的色彩,与世界末日般黑暗的天空形成了鲜明对比;画面中虚无的肢体和沙漠景观,以及占据场景主导地位的排泄物表达了当时米罗对西班牙内战灾难的预感和悲观情绪。
Homme et femme devant un tas d'excréments,1935,布面油画,23 x 32cm,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二战爆发后,1939年米罗从巴黎搬到了位于诺曼底的海滨小镇瓦朗日维尔(Varengeville-sur-Mer),希望可以逃离周遭的不幸。短暂的隐居生活有助于他内省以及思考,在那里自由飞翔的鸟儿和夜晚无数美妙天体运动的渲染下,米罗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星座”系列23幅作品。1940年,随着黑暗的法西斯主义无情地降落在整个法国,米罗决定与妻子和女儿返回西班牙帕尔马定居。
晨星(L'Étoile matinale),1940,纸面水粉,38 x 46cm,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自信旷达,拓展影响
1942-1983
在经历了种种动荡与战乱后,米罗开始尝试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创作艺术,例如陶瓷、青铜雕塑、版画等,并到访美国,日本等地举办个展、参与艺术活动,国际声誉随之扩大。
此时期米罗的绘画变得更加大胆奔放,时常伴随着粗犷的黑色线条,图形元素也更加简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绘画中可以看到他运用的色彩极其夸张且富有表现力。例如1968年创作的《月光下的加泰罗尼亚农民》(Paysan catalan au clair de lune),展现了米罗作品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大地与夜晚。他并不止步于仅仅将田野和天空作为独立的实体,画面中农民的脸部和一小部分土地同为红色,月亮的形状也与农民的镰刀互补,同时农民的身体被赋予了夜空的颜色,这种和谐的呼应,为画作中的场景增添了诗意的笔触,透露着浓烈的浪漫和自由色彩。
Paysan catalan au clair de lune,1968,布面丙烯,162x130cm,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愈发恢弘,所用材料种类也不断丰富。包括1958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作的著名陶壁作品——《太阳之壁》(Mur du Soleil)和《月亮之壁》(Mur De La Lune),他因此获得了古根海姆国际奖。
1972年,米罗本人在巴塞罗那组织成立了以本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委托建筑师何塞普·路易斯·塞特(Josep Lluís Sert)设计场馆。三年后由基金会支持创建的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目前约14000件馆藏作品中的大部分为米罗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捐赠,艺术家慷慨地将自己的艺术遗产奉献于世人。
胡安·米罗基金会场馆前的艺术家本人,1975,摄Francesc Català-Roca,图片来源:胡安·米罗基金会
诗意与梦境(胡安·米罗版画艺术展)

米罗的诗想日常

OpeningArchive01

AbsoluteReality. Paris, 1920-1945

Joan Miró

NeueHorizon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