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拍卖行在刚刚结束春拍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秋拍中来。苏富比、嘉德和保利率先完成了本轮香港秋拍的重任。有趣的是,尽管时间相连很近,新的风向已渐显露。疫情的反复、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加速艺术市场板块轮动,藏家购买决策愈发谨慎,新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在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挑战与机会并存,无论是买方亦或卖方都需要快速适应市场多变的节奏。我们就三家拍卖行本季艺术品拍卖的表现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古董瓷杂异军突起,细分品类崛起是主因
首轮香港秋拍三家拍行古董瓷杂板块的成交额为13.87亿港元,是春拍时的2倍。成交额的显著提升一部分是基于成交量的大幅上涨,但更多还是依赖于高价拍品的涌现,带动该板块成交均价达疫情以来的季度次高。
清乾隆 御制洋彩紫红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大清乾隆年制》款
成交价:177,463,000港元
近3倍估价
争夺长达30分钟,超过80口价
来源:香港苏富比
古董瓷杂是此番三大品类中成交均价唯一上行的板块,支撑这波逆势上扬态势的是该板块细分品类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在前几季的拍卖中,帝王宝玺、古董家具、佛像艺术已在暗暗发力,这股力量在本季又出现新的表现和突破——保利香港的“花舞大唐:北美十面灵璧山居珍藏唐代艺术珍品”专场,近五成拍品成交价逾拍前高估价成交,其中,唐三彩十二生肖俑和唐蓝釉烛台分别以逾估价12倍和10倍成交;嘉德香港推出的“玄礼四方-暂集轩珍藏中国古代玉器”、“珍秦琳瑯-珍秦斋藏历代古玺印及铜器”、“大巧若拙-竹月堂藏瓷”及“瓷缘-达文堂藏明清御窑瓷器”荣获“白手套”,百余件作品悉数成交;而苏富比以1.25亿港元拍出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更是远超拍前预期,逾估价12倍成交,另一件大清乾隆年制的御制洋彩紫红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也以1.77亿港元高价拍出。
明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成交价:124,609,000港元
逾12倍估价
争夺长达15分钟,超过60口价
来源:香港苏富比
过去,明清瓷器的高价光芒盖过了市场份额不高的小品类古董瓷杂。而这部分曾经被忽视的小品类购藏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收获新藏家的青睐,经过几年时间默默发育,惊艳市场。
唐 三彩十二生肖俑(一套)
成交价:3,840,000港元
12倍估价
来源:保利香港
此外,私人收藏专场云集推高了买家求购热情。3家拍行的17场古董瓷杂专场中有9场为知名藏家旧藏,包括台湾“居易书屋”和“暂集轩”两大重量级古玉藏家,香港顶尖藏家组织“敏求精舍”资深成员怀海堂、竹月堂、达文堂的主人,以及刘銮雄、何鸿卿爵士、吴权博士等。这些资深藏家的标签某种程度上是对拍品真伪的背书,相对更有保障。而对于这种重量级藏家专场的举办机会只能说可遇不可求。
油画及当代艺术难掩疲态,市场下沉趋势显露
备受期待的油画及现当代板块成交表现持续走低,首轮3家拍行总成交额为14.06亿港元,较春拍下滑30%,是近4年的最低值。油画及当代艺术在春拍时的坚毅表现,并未推高本轮市场情绪,高端价位精品缺席使成交均价与成交率双双走低。即便如此,其成交均价仍是其他两个品类的2倍以上。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
油彩画布,1990年作
225×200cm
成交价:200,443,000港元
为艺术家在亚洲第二高价作品
来源:香港苏富比
此番拍卖,油画及现当代板块的亿元拍品流失现象严峻,只诞生了1件亿元拍品——以2.04亿港元成交的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较春拍时少了4件。多位亿元梯队艺术家拍品都止步于千万元,包括毕加索、常玉、赵无极等。市场低迷、疫情形势严峻、运输难度大等因素都增加了拍品的征集难度。而从本月19日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施政报告》来看,就目前实施的“0+3”防疫政策的再放宽持谨慎态度,尤见接下来的香港秋拍亦会十分艰难。加之近年来现代大师巨作被持续拍出,拍品资源紧缩,短期内无法解决供给难题,急需寻求新的市场热点替代。
巴布罗・毕加索《冠冕女子与国王饼》
油彩画布,1965年作
100×73 cm
成交价:76,351,000港元
来源:香港苏富比
与之相反的是中低价位拍品超低估价数倍成交,背后是新买家和年轻买家大举进场。他们的进入带动中低价位作品价格走高,推动不少年轻艺术家取得优异成绩,比如90后艺术家Mr Doodle,其作品《呐喊》由网络买家以504万港元竞得,成为艺术家个人拍卖第二高价;80后艺术家张英楠《晚风》以低估价5.8倍的114万港元于嘉德香港成交,创下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另一件在保利香港拍出的《放映厅》,以低估价5.2倍的42万港元成交。
Mr Doodle《呐喊》
压克力画布,2019年作
150×100cm
成交价:5,040,000港元
为艺术家个人拍卖第二高价
来源:香港苏富比
张英楠《晚风》
油彩画布,2020年作
130×170cm
成交价:1,140,000港元
近6倍估价
为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这部分买家追求新颖,具有多元化的审美特征,更容易接受市场上的新面孔,无关艺术家来自哪里。日本新锐艺术家金田凉子首次亮相拍场,其作品《锅浴》便以33.6万港元的价格创下艺术家纪录;而来自多米尼加的艺术家塔尼亚·马尔莫列霍自去年才开始现身拍场,此次上拍的《让飓风进来》以低估价7.2倍的108万港元刷新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
金田凉子《锅浴》
压克力画布,2020年作
65.5×91.1cm
成交价:336,000港元
为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
来源:保利香港
塔尼亚·马尔莫列霍《让飓风进来》
油彩画布,2019年作
160×169cm
成交价:1,080,000
7.2倍估价
为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
来源:保利香港
油画及现当代板块的市场下沉是藏家代际交替的必经过程。长远来看,新藏家的大量涌入激发了市场活力,但同时也对市场交易机构的作品臻选能力和艺术教育普及提出更高要求,倒逼市场不断挖掘新鲜的“潜力股”,并承担起陪伴藏家成长的重要职责。
书画成交量创新高,名家之作“硬通货”属性凸显
书画板块成交表现平稳,3家拍行总成交额为6.99亿港元,较春拍仅增长8.53%,但值得注意的是成交量涨幅近169%,突破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书画板块成交均价对比春拍大幅下滑。然而,书画又是三大板块中成交率唯一上扬的品类,说明市场对于本轮中低价位书画拍品质量的肯定。
本轮拍卖中,没有1件亿元书画诞生,最高价为香港苏富比拍出的齐白石《繁花硕果》,以7864.9万港元成交。回看春拍,尽管只有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过亿拍出,成交价却高达3.7亿港元。尖货稀缺是此次成交额和成交均价难上一个台阶的主要因素。
齐白石《繁花硕果》
设色纸本 立轴 四屏
283.8×54.2cm×4
成交价:78,649,000港元
逾4倍估价
来源:香港苏富比
但从另一方面看,本轮荣登TOP10书画拍品榜单的艺术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书画大家,包括张大千、吴冠中、齐白石、黄宾虹等。他们的作品成交价此番大多在3000万港元以下,并在估价之内成交,没有过多溢价,可见价格合适的名家之作无论何时都会是市场“硬通货”。
年迈在世艺术家及女性艺术家大放异彩
东方不亮西方亮,油画及当代板块的式微凸显了年迈在世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力量。本轮当代板块高价拍品由90岁以上艺术家领衔,包括90岁高龄的格哈德·里希特(B.1932)、93岁的草间弥生(B.1929)及102岁高寿的皮耶·苏拉吉(B.1919)。
皮耶·苏拉吉《画作 195×130厘米,1956年12月3日》
油彩画布,1956年作
195×130cm
成交价:45,145,000港元
来源:香港苏富比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见证并亲身经历了战后及当代艺术的转变,他们在艺术史中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于藏家而言,即便市场不景气也不会影响他们对于这些艺术家作品的购入决策,他们只会在意自己是否能赶上“末班车”。
另一边,女性艺术家作品市场的崛起有目共睹。在本轮拍卖中,拍卖行不约而同加大了对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征集力度,继去年蜂拥推出青年艺术家专题并取得卓越成绩后,拍卖行趁热打铁推出女性艺术家主题。苏富比呈现了有史以来在亚洲女性艺术家作品占比最多的一场拍卖,在当代艺术晚拍中女性艺术家拍z品占比达40%,并100%成交;嘉德香港十周年庆典拍卖也特别策划了“她的时代”专题,聚焦17位中西方女性艺术家,该专场成交率为93%,成交额达7569万港元。
路易丝·邦尼《莲蓬头》
油彩画布,2020年作
76.2×101.6cm
成交价:5,796,000港元
估价9.6倍
为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
来源:香港苏富比
艾米莉·梅·史密斯《谜语》
油彩画布,2017年作
170.2×129.5cm
成交价:12,475,000港元
近7倍估价
为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
来源:香港苏富比
本轮拍卖共有9位女性当代艺术家刷新了个人成交纪录,数量占比超越男性。其中,路易丝·邦尼的《莲蓬头》以579.6万港元创个人纪录,逾低估价9.6倍;艾米莉·梅·史密斯的作品《谜语》以估价6.9倍的1247.5万港元刷新个人最高拍卖纪录……近年来,无论是画廊代理还是美术馆展览都在极力为女性艺术家发声,使她们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从而推动该板块市场作品价格节节攀升。
线上体验升级,网络销售再发力
在疫情反复和政策的不确定下,网络渠道成为拍卖成绩的重要保障。此番拍卖中,3家拍行均在数字媒体营销上有新的升级和突破。本季苏富比邀请到容祖儿作为首席体验官,于拍卖预展期间与专家连手带来“云看展”直播;并首次推出H5游戏,让大众亲身体验策展过程,了解本季拍卖的亮点;同时,本季“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及“威廉姆森粉红之星”三场重要晚拍在10个线上社交平台上同步播出,吸引逾350万人次观看。一系列特别策划和数字化体验升级吸引了大量网络端客户的参与,75%的拍品由网上买家竞得。
苏富比携手容祖儿带来秋拍预展云导览,来源:截图自苏富比直播视频
嘉德香港本季在网络营销方面特别策划的“嘉赏3650”短片系列,共获14万观看,并迎来超过4万人注册竞投,其中25%的拍品由网络买家投得;保利香港也在今年推出全新官网及APP,更新后的平台简化了登记及出价程序,成交额较去年大幅增长420 %,达1.06亿港元,官网及社交平台同步直播拍卖的观看人次突破2000万,创历史新高。
“嘉赏3650”短片系列,图片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拍卖机构越来越重视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根据不同平台调性制订策略性市场推广,以触及更多新客和年轻藏家。从传播角度来看,以视觉导向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的艺术生态,依赖于社区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用户群体的活跃度,使一手讯息不依赖于外部媒体也能被更多人看见。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开始布局艺术内容新赛道,宣示着艺术传播红利时代的启幕。各家拍行需抓住机会,利用好这个全新赛道,在巨大的市场存量中挖掘和培养新一代藏家。
十周年成绩斐然,内地拍行在港站稳脚跟
今年保利和嘉德都迎来各自在港拍卖的十周年,但在市场趋冷的大环境下,很难拍得漂亮的业绩,因此两家拍卖行不约而同选择“丢车保帅”的策略,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春、秋拍其中一场中——保利选择了春拍,而嘉德则将重心放在秋拍上。
2012年,中国嘉德(香港)首拍现场,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嘉德十周年庆典拍卖以7.63亿港元的成交额交出圆满答卷,是十年最高之季度成交。回看十年前,嘉德香港仅有2个专场,聚焦中国艺术品,而今专场数量拓展至14场,不仅有中国书画、古董瓷杂,还紧跟市场热点在油画及当代艺术中增加了国际艺术家名单。
草间弥生《无限金网》
压克力彩 画布,2015年作
145.5×145.5cm
成交价:48,630,000港元
逾4倍估价
创艺术家“金网”系列世界拍卖纪录
嘉德作为首家在香港开疆拓土的大陆拍卖行,具有标杆意义,一定程度上给内地拍行想要在港发展启迪和信心。2019年华艺国际(香港)首拍以5.4亿港元大获成功,首次试水就紧贴本土市场喜好,推出“现当代艺术”和“珠宝钟表”专场,以及自身擅长的书画和古董瓷杂板块相关专场。今年,开拍和永乐也都开始布局香港市场——开拍在港设立新空间,而永乐与富艺斯则会在即将的秋拍中进行合作。
香港市场对内地拍行的意义不仅在于市场扩容,还在于与国际市场的深化接轨,以及向老牌国际拍行看齐,走向更专业的经营道路。就像中国嘉德(香港)董事长王雁南所言,“在香港,不看关系和背景,就看你的服务、客户群和拍品质量如何。”